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,广东制鞋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,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,现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鞋业、皮具生产和出口基地,其产量占全国半壁河山,占世界四分之一。
世界鞋业看中国,中国鞋业看广东。广东制鞋业曾独领风骚多年,然而,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,由于受原材料、成本、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,广东制鞋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期,受到严峻挑战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土地、人工成本问题。随着广东的土地资源紧缺、人工成本的提高,原材料、能源、运输、财务成本都在增加,大企业疲于应付,小企业挣扎,中小企业利润从8—10%下降至2—3%,从鞋面到鞋底成本上升8—10%,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—40%;二是缺乏国际营销网络。与同是制鞋基地的浙江温州、福建泉州等地相比,广东鞋企超过70%以上都是以加工贸易方式(所谓的OEM)组织生产、销售,缺少自主的国际营销网络渠道。何会长认为,广东制鞋业是“成也外贸、败也外贸”。广东制鞋业缺少品牌和自主创新研发,面临生产危机甚至生存危机。在内销市场上无自主品牌,或品牌知名度不够,对内销的市场规则不够熟悉,很难打开销路;三是国际贸易壁垒。当前,美国、欧盟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鞋类产品实行贸易壁垒,欧盟的反倾销法案虽然已到期,但其对中国鞋类产品的安全检测却进一步加强,千方百计打压中国鞋类产品的出口;四是专业性人才缺乏。广东鞋业企业虽然数量众多,但行业专业人才缺乏;五是产能过剩、企业规模小。据初步估计,广东制鞋业产能过剩达30%以上,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内部无序竞争,资源损耗严重。